參考消息網2月12日報道 英國《金融時報》網站2月10日報道,隨著中國經濟復蘇加快,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,離開中國工廠的商品價格自新冠病毒疫情開始以來首次上漲。
報道稱,自2020年2月以來,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(PPI)每個月都同比下降,但該指數在1月同比上漲0.3%。與之形成對比的是,居民消費價格指數(CPI)同比下降,在三個月內第二次跌入負值。
報道指出,物價數據進一步表明中國工業部門的活動速度。在過去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里,工業部門是中國從這場疫情中領先世界復蘇背后的引擎。
匯豐銀行大中華區經濟分析師陳敬陽說,在中國,“一段時間以來,由于房地產部門的建筑業繁榮,對金屬產品、水泥和石油產品的需求一直很高”。
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說,導致與一年前相比價格上漲的行業包括黑色金屬冶煉以及煤炭開采。
董莉娟說,“從環比來看,國內需求繼續改善”,原油、鐵礦石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延續上漲拉動了PPI數據。
報道稱,出口也推動了中國的復蘇,該數據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。在春節期間,工廠正在為員工提供在假期期間工作的激勵措施。
報道提到,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下降0.3%,不過這個數字受到農歷新年時間的影響。農歷新年通常推動消費,去年農歷新年時間在1月,而非2月。
報道提到,去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.3%,且在第四季度,增長率超過了新冠病毒疫情前的水平。
凱投國際宏觀經濟咨詢公司的經濟分析師說,在未來幾個季度,物價壓力有可能會進一步加大,預計CPI在第二季度結束時將達到2%。
這位經濟分析師說:“這不應該令中國人民銀行感到擔憂,但這將令他們確信,關注控制信貸風險是對的。因此,我們認為,中國人民銀行今年將收緊貨幣政策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