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-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星期二以視頻方式舉行,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主旨講話。他指出,中國和中東歐國家本著“17+1大于18”的信念,建立起以領導人會晤機制為引領、涵蓋20多個領域的立體合作構架,從各國實際出發制定規劃、確定項目,鼓勵各國結合自身稟賦在合作中找到定位、發揮優勢。
中國-中東歐合作機制始于2012年,西方輿論經常說風涼話,包括進行中國“對歐盟分而治之”的挑撥。但這一合作不斷往前推進,成為相關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。其實際效果無疑是高度正面的。
中東歐的經濟發展水準整體上不如西歐。歐洲每一次的政治震蕩都會波及到中東歐,而且中東歐還不時成為這種震蕩的中心和前線,但輪到發展時,中東歐又往往成為洼地。來自大西洋的發展潮流到達中東歐時往往就衰減了,致使中東歐的發展水平長期落后于西歐。
當東方逐漸崛起時,中東歐又出現了過去所不具有的某種地緣優勢。與中國加強合作,是中東歐國家順理成章的選擇。這完全不是地緣政治,而是相關國家希望加快發展這一天然愿望的必然反映。
這些年中歐班列已經覆蓋大部分中東歐國家,累計開行3萬多列,成為新時期連接中國和中東歐的“大動脈”。雙方貿易額9年中增加了近85%,雙向旅游交流人數增長近4倍。在希臘、塞爾維亞、克羅地亞都有中國投資的重大項目,給兩國相關企業和廣大民眾帶來了收益。
怎么有利于發展就怎么來,實事求是地促進合作共贏,中國-中東歐合作就是這樣腳踏實地不斷擴展起來的。由于中東歐還受到來自多方的影響,這當中少不了一些復雜因素,盡量抑制那些復雜因素,避免它們過度發酵,爭取多辦成一些有利于雙方的合作,這也是很重要的成功經驗之一。
現在看起來,中東歐國家與中國合作的規模和深度并不均衡。有的國家仍然因受到外界的政治壓力而“想得比較多”,增加了它們與中國確定合作項目的復雜性。讓彼此的合作更加清朗些,這當中仍有不小可以開拓的空間。
不能不說,中國是大國里在開展對外合作方面最純粹的,北京愿意同所有國家友好相處,反對將外交和對外合作地緣政治化。搞勢力范圍,把什么合作都當成外交手段,這都不是中國人贊同的。只要別的國家不主動把與中國的關系搞復雜,中國斷不會平生枝節,把經濟合作搞成針對第三方的外交行動。
所以說,中國與中東歐之間充滿了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和互利精神,而且事實上促成了對所有國家各自利益的錦上添花。中國-中東歐合作機制既沒有內部的相互算計,也沒有射向外部的箭。這里有的都是坦坦蕩蕩的合作和實實在在的收獲,它們所提供的絕對是正面示范和經驗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