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星出來了。就一顆。它守著周圍的天空
好像守著自己的閣樓。天墨藍墨藍的,
水杉黑黑的,輕輕地站著,偶爾動了下,
像一只躡手躡腳的貓抖了抖身子——
人生進行到夜晚,總會露出光芒,這
一點點的星光照耀了今夜的小道,盡管
還看不清親人的臉。歲月不知道在哪兒
停了一下,把時光弄得好短,短到
一生只在一個地方,一個只忠于黯淡的
角落,沒有魚竿和鳥窩,沒有清晰的鏡子。
——人啊,過去到底是什么?
你抓起罐子,一扔,里面的童年就飛出去了,
你拎起一個袋子,不知道它有裂口,
把里面的星光都漏完了,你只要經過
這條暮晚的道路,就再也不可能回去。
家,在哪兒呢?——你沒有經歷過青春,
一輩子,也就只好在這里,幾十年后
我們終于原諒了閣樓,可蝴蝶也還是沒有飛來,
像那顆星星的一個晚上,怕天亮了,怕
那一排排水杉變綠了,怕河水要兢兢流動……
——你站到門口,盼著自己回來!
今天,地上終于開滿了鮮花,也有了蝴蝶,可
你,在哪里呢?你從那些跌落的花瓣上
輕輕走過,說要去遠方。你沒帶血壓計,
你把青春塞在女兒的口袋里,告訴她
星星待過的每一個地方,都那么美。
(選自本刊2020年第六期“江南風”欄目)
倪志娟品讀:
白地這首詩寫人生感悟,寫母親和女兒之間隱秘的生命傳承,寫得大氣。
人生的路,絕大部分時間我們都走得懵懂、匆忙,一不小心,就走到了需要血壓計的晚年。晚年,如同封閉的閣樓,但星星,哪怕只有一顆,也會在此時出來。
星星意味著什么呢?是一種自我的覺悟?是一種懂得之后的寬容與慈悲?之前的人生或許懵懂,或許短暫,但這種星星似的光芒始終都在,它存在于所有的時間,讓每一個地方都變得很美,但首先,它要存在于覺悟者的心中。
這首詩以星星為核心意象,向外輻射,讓一種可能封閉狹窄的情結敞開,有空間的延展,有時間的流逝與代際傳承。哪怕是閣樓或者晚年,哪怕是常常被看輕的母女關系,也不曾破壞這首詩的開放性。